上海燃氣輪機展:展臺設計背后的巧妙理念
城市 : | 關鍵詞 : | 新聞分類 : | 發布日期:25-09-10 15:26:16 發布者 : 瑞秀會展 | 瀏覽量 : 5
當全球燃氣輪機產業的目光聚焦上海,2025年GTF航空動力與燃氣輪機聚焦展以1.7萬平方米的展區、250余家企業的陣容,將技術革新與產業生態的碰撞推向高潮。
在這場“工業心臟”的盛宴中,上海展臺設計早已超越傳統展示功能,成為詮釋行業趨勢、傳遞企業價值、激活產業生態的立體化載體。
一、空間敘事:從“技術陳列”到“場景革命”
傳統展臺常以產品堆砌吸引眼球,而本屆展會中,頭部企業紛紛采用“場景化敘事”重構空間邏輯。
以杭汽輪展臺為例,上海展臺搭建其以“能源樞紐”為設計主線,將燃氣輪機模型嵌入模擬的發電廠、海上平臺、分布式能源站三大場景中。
觀眾通過觸控屏切換場景,實時觀察設備在不同工況下的運行數據,配合環繞式LED屏呈現的能源流動光影,
技術參數不再是冰冷的數字,而是轉化為“清潔電力如何點亮城市”的生動故事。
這種設計背后是行業對“技術價值可視化”的深度思考。燃氣輪機作為復雜系統工程,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單機性能,更在于如何融入能源轉型的大生態。
展臺通過場景重構,將技術語言轉化為商業語言,幫助觀眾直觀理解“從設備供應商到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”的產業升級路徑。
二、互動革命:從“單向觀看”到“沉浸體驗”
在數字化浪潮下,展臺互動設計正經歷從“物理接觸”到“數據連接”的范式轉變。
中國船舶七〇三研究所的展臺堪稱典范:其打造的“虛擬維修工坊”中,觀眾佩戴AR眼鏡掃描燃氣輪機模型,即可疊加顯示內部結構、溫度場分布等數據層;
通過手勢操作,還能模擬拆解渦輪葉片、更換密封件等維修流程,系統實時評分并生成個性化技術報告。
這種設計暗合行業對“人才生態”的布局。燃氣輪機領域長期面臨“高技能人才短缺”痛點,
展臺通過將培訓場景前置,既展示了企業的數字化服務能力,又為產業鏈培養潛在技術人才。
數據顯示,該展臺單日體驗人數超800人次,其中30%為高校師生,互動數據已成為企業評估技術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。
三、生態構建:從“企業展臺”到“產業客廳”
在“雙碳”目標驅動下,燃氣輪機產業正從單一設備競爭轉向生態協同競爭。本屆展會中,多家企業通過展臺設計傳遞“開放合作”信號。
例如,哈爾濱電氣的展臺中央設置“供應鏈對接區”,以動態數據墻展示原材料、零部件、測試設備等供應鏈環節的實時需求;
觀眾掃碼即可提交合作意向,系統自動匹配潛在供應商,現場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的企業占比達15%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“跨界生態”的萌芽。博陸航天展臺將燃氣輪機技術與低空經濟結合,展示氫能源無人機動力系統;
航景創新則推出“燃氣輪機+儲能”微電網解決方案,吸引電力、交通、通信等多領域觀眾駐足。展臺設計突破行業邊界,成為跨領域技術融合的試驗場。
四、可持續設計:從“綠色展臺”到“循環經濟”
在ESG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,上海展會搭建本身的可持續性成為企業價值觀的重要載體。
本屆展會中,90%的展臺采用模塊化設計,主體結構可重復使用3次以上;
展臺材料中再生鋁、生物基塑料占比超40%,部分企業甚至將展臺廢棄物轉化為文創產品。
例如,萬澤航空將拆解的展臺金屬板加工成紀念徽章,每售出一枚即向鄉村學校捐贈一套科普圖書,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贏。
這種設計哲學折射出行業對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的實踐。
燃氣輪機作為長周期設備,其可持續性不僅體現在能效提升,更在于從研發、制造到退役的全鏈條綠色轉型。
展臺設計以微觀行動詮釋宏觀戰略,成為企業踐行“雙碳”承諾的立體名片。
展臺即未來
當觀眾走出上海世博展覽館,他們帶走的不僅是技術手冊與商務名片,更是一幅關于燃氣輪機產業未來的全景圖——在這里,
展臺設計早已超越物理空間,成為技術趨勢的預言者、產業生態的連接者、可持續未來的塑造者。
正如一位參展商所言:“我們賣的不是展臺,而是通往能源革命的入場券。”
在這場沒有終點的創新馬拉松中,上海燃氣輪機展的展臺設計,正以巧妙的理念,書寫著屬于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壯麗詩篇。